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7-05-31 17:55:24 来源:青岛滨海学院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20170531100123152.jpg

左蒙, 2014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同年考入浙江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生。在校期间获得2次一等学业奖学金,并获2015-2016年度国家奖学金、创业创新单项奖、刘化章奖学金和“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发表A类期刊论文4篇、B类期刊论文4篇,另有其他期刊论文若干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数项,并获图书馆2015年度“星级读者”荣誉称号。

成长与失败

在谈到过去的经历时,他坦承“自己过去是一个容易骄傲的人,习惯以我为主考虑问题,脾气也不好,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从小学到高中,被掌声和表扬所围绕,有些忘乎所以的年轻人总是容易摔跟头,高考则是一剂痛心针”。2010年的高考失利让他真真切切地品尝了失败的滋味。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坏事情,“骄傲”与“傲娇”的差别是一个字,但是内涵却相差很多,用前者概括本科之前的青春时光,用后者阐释之后的奋斗岁月。人总是要学会坦然,学着接受,然后重新启航。尽管重新开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身上的责任时刻提醒着自己要重新振作。用爱迪生的话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失败只是一种经历,不应该成为人生的负担,不卑不亢或许是面对生活最合适的态度。

在谈到浙江工业大学对他的意义时,他表示:“当考研成绩单出现在我的眼前,自己似乎迎来了学业生涯重大的转折,杭州成为了崭新的起点,新闻传播学成为了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方向。作为一名跨专业考生,从市场营销到新闻传播,从青岛到杭州,从滨海到工大,当录取通知书出现在我的收件箱之前的每一步都走的异常充实而又痛苦。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失败开始,但是永远不会结束。从大一到大四,在学习之余给自己重新定位,并寻找到自己的目标,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好运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但好运来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抓紧。”海明威如是描述运气和努力之间的关系:“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就有所准备。” 天赋,可以走得快;踏实,才能走得稳。只有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才有机会抓住即将到来的机会。

他高度评价了在工大的学习生活经历。“2014年9月正式开始自己的研究生生涯,遇见梦寐以求的导师,相逢知识渊博的老师,邂逅志同道合的挚友,感觉前所未有的感动。来到工大的两年半时间,生活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感谢每一次遇见,即使长路漫漫,也不至孤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朋友的陪伴和师长的帮助”。

获得与失去

作为一名在国内各级期刊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的角色定位,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我看来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之内接触新知,课堂之外探索未知。准时出席所选择的课程,完成任课教师所安排的课堂任务,培养学科的学术兴趣,课余时间则是围绕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在过去的很多年于我而言都是一个神圣的名词,现在我徘徊在科学的殿堂,不时的发现其中的秘密并享受着科研的乐趣。” 科研对于他的意义就是痛并快乐着,从第一篇普刊发表文章到发表多篇核心期刊,科研是研究生生涯的主旋律,仿佛隐藏着每一个秘密的角落,难以准确定位却又无处不在。

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令他始终记忆犹新。在一个冬日的清晨,被导师的电话叫醒,然后开始磕磕绊绊的拼凑过程。显然,这是一次新奇而又困难的经历。第一次不在家里过年的感觉甚是奇怪,每天早起晚睡看书查文献,没有写作经验,没有研究方法,没有学术沉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论文的写作。还记得在导师的推荐下完整的看了第一本学术专著《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作为舆情基础研究的奠基作品,后来被他被誉为“舆情研究圣经”。大约是2015年的3月开始和编辑对接反复修改,最终在5月份成功发表。整个过程中,导师前期的思路描述、中期的耐心修改和后期的悉心指导对他的学术兴趣培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研究方法、行文思路以及修改完善都是后来科研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他说记得写作的第一篇CSSCI期刊发表所带来的喜悦,内心无比的激动和兴奋,至今都让他难以忘怀。在导师和办公室老师的帮助下自主选题写作和投稿,在审稿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每一天都要登录网站查看审稿进度,期待中内心又有极度的焦虑。毫无疑问,他是幸运的。不久又有幸作为正式成员参加了导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了部分科研任务。此外,也同其他研究领域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参与了他们的多项课题项目,进而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一往无前的追逐。

成长意味着获得,但也同时意味着失去”,用这句话来描述研究生生涯或许再合适不过了。无论是课业压力还是研究压力都成为他头顶挥之不去的乌云,随着科研进入正轨,任务也愈加繁重。没有特殊情况的法定节假日都在办公室度过,两个暑假和三个寒假都保持着类似的状态,看文献和写作成为了假期的常态,电脑和书籍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很多时候刷朋友圈看到朋友的假期日常,他仿佛看到了自己之前的样子,突然意识到错过了很多和小伙伴玩耍的欢乐时光,失去了很多外出旅行的体验,少看了很多常规的比赛,这都是获得所意味的失去。此外,在此期间也养成了很多并不算好的习惯,比如习惯熬夜。

敬畏与怀疑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被他奉为真理。在他看来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敬畏和尊重事情本身,然后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想要的结果。敬畏与怀疑让他在尊重学术研究内在规律的同时探索真知。心存敬畏是做好事情的重要前提,任何事情本身的内在规律都不可能因为人们主观的臆想而改变,学术研究不是捏造学术名词,弄玩文字游戏。怀疑则是重要的前进动力,通过怀疑唤起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去刨根问底解决问题。

王哲平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待学术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促使他能够在枯燥单调的研究中保持学术自觉性。在一次课间谈话中,王教授通过自己的审稿经历,说明注重学术规范、准确引用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不久后,他的一次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阅读文献时,偶然发现了一段较高质量的译作引用,文献的主体让他印象深刻,并激起了他对于阅读译作的渴望。作者的引用页码是在第十多页,按照这一提示却始终无法找到对应的原文,最后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处在书本的第一百多页,更为可笑的是,这一错误的文献标识竟然被十多个作者奉为参考文献。这次的经历告诉他,学术严谨的态度应该体现在对细节的重视,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脚注、尾注以及作者补充的解释,事实上这些都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同时,写作中也要关注细节,包括文献引用、标点符号、合理断句等。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普通刊物都要严肃对待,即使是自己反复检查,编辑校对过的稿子也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在清样校对完毕以后还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疏忽。两次类似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教训,让他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变得更加的认真和谨慎。

怀疑则是推动他不断向前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张雷教授开设的注意力经济学课程毫无疑问地颠覆了他对传统授课方式的认知。张教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并给予了学生高度的自由。一些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让他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发现和感受生活的魅力,在学术研究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怀疑与争辩是学术界的永恒主题,在课堂上所进行的讨论,对他的学术研究和价值观念都赋予了重要影响。正是在一次次的怀疑中,不断探究真知,寻找更加合理的解释,并留下了更为深刻的知识印记。

无止境追求

作为一个习惯漂泊的学子,从青岛来到杭州,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与各位老师、朋友和同学共度了三年的时光。这三年的经历,可能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可是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很奇怪吧,可是有的时候就是这样。重要的东西有时也会迟来一步,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年少时,也许会无法辨识生活的本质,沉迷于个人的喜怒哀乐,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但无论经历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抑或失去了什么,都理应保持着一颗单纯的内心,一如既往的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战斗,你可能会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而他,希望用短暂的人生时光,去博取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体验生活的乐趣。科研之路漫漫,独行风雨凄凄,一路上尽管有心酸,有失败,有低谷,有迷茫,也有喜悦,有快乐。身边的老师、朋友和家人给予了他帮助、关心、爱护和支持,正是这些激励着他探索无限的未知,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不轻言放弃。

(原文转自浙江工业大学新媒体宣传中心)

 

往期回顾